返回上一级

端午节粽子手抄报 端午节包粽子手抄报

2020-06-16 / 阅读量:426次 / 认证作者: 翠翠

  手抄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收集资料,精心安排,一笔一画地制作的,它是集许多知识为一体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体现,这一份端午节粽子手抄报和端午节包粽子手抄报了解一下?

  端午节粽子手抄报 端午节包粽子手抄报

  一、端午节意义

  端午节是汉族的民间传统节日,开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后来成为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共同节日。“端、初”同义,“午、五”相通,“端午”就是“初五”。

  民俗学者认为,端午节来源于古越人的图腾祭祀,插艾蒲,饮雄黄,挂香囊,禳灾异,辟邪驱恶,都是公共卫生的原始防疫。

  但是我国代代相传,端午节是纪念屈原投江自尽的受难日。龙舟是到水中去找寻屈原,粽子是给屈原的灵魂祭奠,屈原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受难象征,正像耶稣是以色列人的受难。

  屈原(前340—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贵族,才思超逸,辅佐怀王。秦楚争霸,“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主张联齐抗秦。怀王轻信谗言,放逐屈原,与秦结盟,被秦俘虏,客死于秦。顷襄王即位,继续亲秦,再度放逐屈原。屈原流放,辗转沅湘,哀吟苦忆,目睹亡国。秦将白起破郢都,灭楚国。屈原痛不欲生,自沉于汨罗江,以死殉国,时为(前278年)夏历五月初五。

  屈原之死,震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灵魂。端午节从纪念屈原受难的节日,经过两千三百年的绵延,发展成为尊重知识的节日,解放知识分子的节日。

  怀念古代为的是教育今日。儒家教育重视“以史为鉴”。华夏历史,从甲骨文算起,有三千三百年文字记载。阅读古书而不知“以古鉴今”,读书何用?纪念端午节,自然地从屈原受难联想到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历代的文字狱,以及晚近的反右运动。

  二、端午节相关诗句

  1、餐菊饮朝露,平生不啜 。与龙争角黍,无乃谤湘累。——宋 刘克庄《乙卯端午》其一

  2、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宋 吴文英《澡兰香 淮安重午》

  3、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汩罗。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流棹西来恨未消,鱼龙寂寞暗风潮。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宋 文天祥《端午感兴》

  4、人命草头露,荣华风过尔。唯有烈士心,不随水俱逝。至今荆楚人,江上年年祭。不知生者荣,但是死者贵。——宋 文天祥《端午》

  5、画船纵横湖水滨,彩丝角黍斗时新。年年此日人皆醉,能吊醒魂有几人?——宋 胡仲弓《端午》

  6、斗轻桡,斗轻桡,雪中花卷棹声摇。天与玻璃三万顷,尽叫看得几吴舫。看龙舟,看龙舟,两堤未斗水悠悠。一片笙歌催闹晚,忽然鼓棹起中流。棹如飞,棹如飞,水中万鼓起潜螭。较是玉莲堂上好,跃来夺锦看吴儿。——宋 黄公绍《潇湘神 端午竞渡棹歌》

  7、幽欢一梦成炊黍,知绿暗,汀菰几度。竹西歌断芳尘去,宽尽经年臂缕。梅黄后,林梢更雨。小池面,啼红怨暮。当时明月重生处,楼上宫眉在否?——宋 吴文英《杏花天 重午》

  这一份端午节粽子手抄报和端午节包粽子手抄报可以分享和收藏起来哦!要做成一张精美的手抄报,还需要精心地设计版面,这就需要学生要有想象力,大胆地设想,然后根据内容去添加相关的漂亮的图画哦!


点赞0
其他人还喜欢:
热门主题婚礼 查看所有
热门婚宴酒店 查看所有
热门婚车租赁 查看所有
查看更多>

最新攻略

查看更多>

相关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