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吗?2020年五一假期居然休五天!看了日历的我惊喜万分,上班族平时较期待的就是法定节假日了,不用工作好好休息,那么2020年五一休5天原因以及国家五一法定几天呢?这还是挺让人好奇的。

一、2020年五一休5天原因
考量一:遵循惯例,形成固定预期
宋瑞介绍说,追根溯源,为了统一全国年节及纪念日的假期安排,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先后经历了三次修改,已形成固定的制度安排。
根据2013年12月较新修订的《办法》,全年共有11天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其中元旦、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各放假1天。
对于这几个节日,按照惯例,以周三为界,如在前两个工作日,则调休上周周末,如在后两个工作日,则调休下周周末,如恰在周三,则不调休。
从2020年的具体安排来看,元旦、清明节、端午节等三个节日的放假安排便是遵循了这一惯例。如此安排,有利于引导社会形成固定预期,做好生产和生活计划。
考量二:分散放假,实现综合较优
宋瑞指出,自2008年以来,依托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放假安排形成了相对分散的格局。相比而言,这种方式可在文化传承、促进消费、保护生态等维度达到相对综合较优。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都是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悠久的历史传承,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粘合剂。重视这些传统节日,并通过公共假期的方式让人们得以亲身体验和参与相关活动,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以民生保障的角度来看,有利于人们放松休闲、缓解工作压力。这几个“小长假”分别处在春季和秋季,相对分散并均匀分布的“小长假”能够让更多人有更多机会踏青远足,或结伴郊游,或休闲娱乐,或参观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或观看电影、戏剧等等,从而丰富生活内容,缓解工作压力。
由促进消费的角度看,有利于释放内需潜力。目前消费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已经超过一半,而居民消费中,文化娱乐和旅游等消费又处于上升趋势。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幸福产业面临很好的发展契机。通过分散假期能够更好地促进包括文化和旅游在内的国内消费,对于持续释放内需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若从保护环境的角度看,有利于缓解景区和目的地的接待压力。相比集中放长假的方式而言,分散假期在一定程度上可均衡游客的时间分布,缓解集中出游所带来的各种环境压力和接待压力。
考量三:回应关切,满足民众需求
宋瑞表示,观察变化,今年放假安排中较大的亮点在于“五一”劳动节。其具体安排,既是对2019年休假安排的延续扩展,也是对社会广泛关切的积极回应。
2019年,国务院有关部门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将2019年“五一”劳动节调休时间调整为5月1日至4日。这既体现了对民意、民情和民生的高度重视,也符合人们的消费习惯。
2008年之后的十余年里,每年的五一假期均是通过调整周末和工作日调休,形成三天左右的“小长假”。略有不同的是,在多数年份里,“五一”劳动节均处在一周的前两个或后两个工作日,便于和前后周末进行调换,形成3天“小长假”。
而2019年“五一”恰逢周三,通过与周末调休形成4天“小长假”,实质性地增加了一天节日休假时间。
2020年则是在延续2019年“五一”休假安排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通过调休再多增加了一天节日休假时间,从而形成了5天的“小长假”。
提醒:假日叠加,需要提前准备
宋瑞表示,2020年休假安排中另一个较为突出的热点是,10月1日恰好是农历中秋节,国庆节和中秋节完全重叠,从而形成了较为罕见的8天假期。从游客的角度来看,长达8天的“超级假期”为人们安排长途旅行、参与文化活动、回乡探亲访友、全面放松身心等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

二、国家五一法定几天
按照国家规定五一劳动节属于法定节日,放一天假。但一般我们是将五一劳动节的假期和前后的周末连在一起放的,所以连在一起一般就是三天了。
五一劳动节并非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很久以前就在外国存在,属于国际性节日,在建国后才将国际劳动节确定为我们的假日并改名为劳动节。
劳动节是我国的法定假日,国际劳动节又称“五一国际劳动节”、“国际示威游行日”是世界上80多个国家的全国性节日。定在每年的五月一日。
它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拥有的节日。1889年7月,由恩格斯领导的第二国际在巴黎举行代表大会。
会议通过决议,规定1890年5月1日国际劳动者举行游行,并决定把5月1日这一天定为国际劳动节。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国务院)于1949年12月作出决定,将5月1日确定为劳动节。

2020年五一休5天原因以及国家五一法定几天想必大家都了解了,今年的开年虽然对于我们来说不是很顺利,但是风雨之后总会见彩虹,相信我们能够一起度过这次难关,迎接明媚的春天。
2020年五一休5天原因 国家五一法定几天
知道吗?2020年五一假期居然休五天!看了日历的我惊喜万分,上班族平时较期待的就是法定节假日了,不用工作好好休息,那么2020年五一休5天原因以及国家五一法定几天呢?这还是挺让人好奇的。
一、2020年五一休5天原因
考量一:遵循惯例,形成固定预期
宋瑞介绍说,追根溯源,为了统一全国年节及纪念日的假期安排,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先后经历了三次修改,已形成固定的制度安排。
根据2013年12月较新修订的《办法》,全年共有11天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其中元旦、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各放假1天。
对于这几个节日,按照惯例,以周三为界,如在前两个工作日,则调休上周周末,如在后两个工作日,则调休下周周末,如恰在周三,则不调休。
从2020年的具体安排来看,元旦、清明节、端午节等三个节日的放假安排便是遵循了这一惯例。如此安排,有利于引导社会形成固定预期,做好生产和生活计划。
考量二:分散放假,实现综合较优
宋瑞指出,自2008年以来,依托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放假安排形成了相对分散的格局。相比而言,这种方式可在文化传承、促进消费、保护生态等维度达到相对综合较优。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都是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悠久的历史传承,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粘合剂。重视这些传统节日,并通过公共假期的方式让人们得以亲身体验和参与相关活动,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以民生保障的角度来看,有利于人们放松休闲、缓解工作压力。这几个“小长假”分别处在春季和秋季,相对分散并均匀分布的“小长假”能够让更多人有更多机会踏青远足,或结伴郊游,或休闲娱乐,或参观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或观看电影、戏剧等等,从而丰富生活内容,缓解工作压力。
由促进消费的角度看,有利于释放内需潜力。目前消费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已经超过一半,而居民消费中,文化娱乐和旅游等消费又处于上升趋势。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幸福产业面临很好的发展契机。通过分散假期能够更好地促进包括文化和旅游在内的国内消费,对于持续释放内需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若从保护环境的角度看,有利于缓解景区和目的地的接待压力。相比集中放长假的方式而言,分散假期在一定程度上可均衡游客的时间分布,缓解集中出游所带来的各种环境压力和接待压力。
考量三:回应关切,满足民众需求
宋瑞表示,观察变化,今年放假安排中较大的亮点在于“五一”劳动节。其具体安排,既是对2019年休假安排的延续扩展,也是对社会广泛关切的积极回应。
2019年,国务院有关部门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将2019年“五一”劳动节调休时间调整为5月1日至4日。这既体现了对民意、民情和民生的高度重视,也符合人们的消费习惯。
2008年之后的十余年里,每年的五一假期均是通过调整周末和工作日调休,形成三天左右的“小长假”。略有不同的是,在多数年份里,“五一”劳动节均处在一周的前两个或后两个工作日,便于和前后周末进行调换,形成3天“小长假”。
而2019年“五一”恰逢周三,通过与周末调休形成4天“小长假”,实质性地增加了一天节日休假时间。
2020年则是在延续2019年“五一”休假安排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通过调休再多增加了一天节日休假时间,从而形成了5天的“小长假”。
提醒:假日叠加,需要提前准备
宋瑞表示,2020年休假安排中另一个较为突出的热点是,10月1日恰好是农历中秋节,国庆节和中秋节完全重叠,从而形成了较为罕见的8天假期。从游客的角度来看,长达8天的“超级假期”为人们安排长途旅行、参与文化活动、回乡探亲访友、全面放松身心等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
二、国家五一法定几天
按照国家规定五一劳动节属于法定节日,放一天假。但一般我们是将五一劳动节的假期和前后的周末连在一起放的,所以连在一起一般就是三天了。
五一劳动节并非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很久以前就在外国存在,属于国际性节日,在建国后才将国际劳动节确定为我们的假日并改名为劳动节。
劳动节是我国的法定假日,国际劳动节又称“五一国际劳动节”、“国际示威游行日”是世界上80多个国家的全国性节日。定在每年的五月一日。
它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拥有的节日。1889年7月,由恩格斯领导的第二国际在巴黎举行代表大会。
会议通过决议,规定1890年5月1日国际劳动者举行游行,并决定把5月1日这一天定为国际劳动节。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国务院)于1949年12月作出决定,将5月1日确定为劳动节。
2020年五一休5天原因以及国家五一法定几天想必大家都了解了,今年的开年虽然对于我们来说不是很顺利,但是风雨之后总会见彩虹,相信我们能够一起度过这次难关,迎接明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