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哭嫁的由来 哭嫁的意义

2020-03-13 / 阅读量:726次 / 认证作者: 阳阳

  结婚是一家十分喜庆的事情,但是有些地方在出嫁当天是要哭嫁的,下面就来给大家说说哭嫁的由来,哭嫁的意义。

  哭嫁的由来

  哭嫁的风俗,不知道起源于什么时候。战国时期,赵国的公主嫁到燕国去作王后,她的母亲赵太后在临别时"持其踵,为之泣,祝曰,必勿使返。"大约就是后来长盛不衰的哭嫁风俗的滥觞了。

哭嫁的由来

  这种风俗,直至清末还盛行四川农村中,上世纪80年代末期四川北部山区汉族聚居地还残留哭嫁习俗。

  听老人们说,早些时候,没有嫁而不哭的人家。如果出现嫁而不哭的姑娘,也会被邻里看作没有教养的人,传为笑柄;相传有出嫁姑娘不哭而遭母亲责打的事,这位母亲当然算得上是入流导演了。

  哭嫁一般从新娘出嫁的前半个月、一个月开始,有的甚至前三个月就已揭开了哭唱的序幕。不过,开始时都是断断续续进行的。可以自由地哭。亲族乡邻前来送礼看望,谁来就哭谁,作道谢之礼节。喜期的前一天晚上到第二天上轿时,哭嫁达到高潮。

  这段时间的哭唱必须按着传统礼仪进行,不能乱哭。谁不会哭,就会被别人嘲笑甚至歧视。总的来看,哭唱的内容主要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叔伯”、“哭陪客”、“哭媒人”、“哭梳头”、“哭祖宗”、“哭上轿”等。

  “歌词”既有一代代流传下来的、传统的,也有新娘和“陪哭”的姐妹们即兴创作的。内容主要是感谢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和哥嫂弟妹们的关怀之情;泣诉少女时代欢乐生活即将逝去的悲伤和新生活来临前的迷茫与不安。也有的是倾泄对婚姻的不满,对媒人乱断终身的痛恨,等等……

哭嫁的由来

  哭嫁的意义

  从文化含义上看,“哭嫁”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文化现象。萌芽期的哭嫁的泪水至少溶合了两方面的内在动因:一是对男权思想的愤愤不平,二是追恋母系氏旅社会。哭嫁便显示了性别自我意识的觉醒与社会性别差别的冲突,也就是女性自我意识与男尊女卑观念撞击。

哭嫁的由来

  而民间风俗中的哭嫁,较浅层的含义,其实就是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新娘在出嫁前几天要“哭 嫁”,母亲、姐妹、亲属要陪着一起哭,而 且哭得越伤心越好。如果出现嫁而不哭,新娘就会被四邻认 为没有教养,传为笑柄。有些地区甚至会把 哭嫁当作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准,要是 新娘在出嫁时不哭,就会被认为是才德低 劣,被人瞧不起。

  哭嫁背后有这么多含义,在婚礼当天,究竟是怎么个哭法呢?常见的哭嫁形式,新娘从梳头开始哭和唱哭嫁歌,一直到辞别家 人,坐上花轿,还哭唱个不停。土家女子婚 前要唱哭嫁歌,在婚前半月至一月就开始哭 唱。哭嫁的形式有一人哭、二人对哭、多人 一起哭。哭唱的内容大多是感谢爹妈的养育 之恩,兄嫂、姐妹的离别之情。

  以上就是给大家分享的哭嫁的由来,哭嫁的意义,希望大家可以了解更多的结婚习俗。


点赞2
其他人还喜欢:
热门主题婚礼 查看所有
热门婚宴酒店 查看所有
热门婚车租赁 查看所有
查看更多>

最新攻略

查看更多>

相关攻略